查看原文
其他

接二连三的儿童自杀,这五件事必须尽早让孩子知道

大J 大J小D 2020-09-19
今天文章有录音哦~

这段时间,陆陆续续看到不少关于孩子自杀的报道。

说实话,我以前从未正视过这个问题,总觉得是小概率事件,但当我查阅了一些数据后,我的心情更沉重了。

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些数据,数据来源北医儿童发展中心《中国儿童自杀报告》:

中国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表明,多年来,中国儿童自杀比例一直居高。
一项调查显示,上海有24.39%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“结束自己生命”的想法,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有15.23%,更有5.58%的孩子曾计划自杀,并有1.71%中小学生自杀未遂;

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,12岁占第一位(40.3%),其次为14岁(22.7%),11岁和13岁(13.6%)。在自杀者的性别对比中,女孩子远远高于男孩子:女孩占(72.7%),男孩仅占(23.7%)

这段时间密集出现了好多孩子自杀的报道,可当我回看历史数据,才发现,这并不是“新“闻。

1、1997年2月20日,贵阳市初二学生李渊在家自杀。14岁孩子在遗书中说:我的成绩从来没有好过,我是一个废物,样样不如别人。
2、2001年11月20日,新疆石河子4名初中女生自杀。原因是这4位女生名次排在年级的后面,由于害怕家长责骂,她们便商议一起服老鼠药寻求解脱。

3、2004年9月2日常熟12岁小男孩小泉(化名)因为学习问题受到母亲的批评,在早上7点多钟,选择了从6楼自家的窗户跳下结束了生命。

4、2016年5月24日,广东省英德市五年级学生被发现吊在学校教师宿舍楼窗下。

事发现场有一封遗书,称父母期望他好好读书,但他却“无所能,不受控制地做了很多坏事”。他还说,“希望父母好好的”。


太多太多了,那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。可是,这么多年过去,情况并没有好转,相反还呈上升趋势。

我今天下午看了很多数据和案例后,我整个人都发凉了。

面对儿童自杀,我们可以做什么?

谴责,这是最容易的,谴责老师、谴责家长、谴责教育制度、谴责这个社会,任何一位直接或者间接导致这样的惨剧的人,都值得谴责。

最近太多文章标题带着孩子名字的“义愤填膺”,这样的“人血馒头”,我们吃的足够多了。

但光谴责是懒惰,因为谴责只是针对事发后,而我们真正要解决伤害的是预防。

今天我想说的是,这五件事必须尽早让孩子知道,越早越好!


1

你比成绩重要

看到这些自杀事件,我相信每个父母都会想和孩子说,宝贝啊,这些都不重要,活着最重要。

但扪心自问,我们日常一言一行有让孩子这么觉得吗?

这是我周末收到的微博私信,我当时看到第一反应就是,作业别做了啊,先带着孩子玩啊。


学龄前后是个分水岭,只要孩子开始学习了,不管当年怎样崇尚“爱与自由”、多么宣扬“佛系”的父母都变成了:
你怎么不努力呢?你成绩可以更好的啊?
这点作业算啥,你都完成不了?你这个孩子我是教不了了,回头让老师收拾你。老师骂你,妈妈骂你,都是为了你好。

所以,孩子的无助、紧张、焦虑、压力很大,在成绩面前都是不足一提的,是吗?

我相信,如果去问那些自杀孩子的父母,他们肯定也不会想到,自己的孩子会真的自杀。

从孩子出生开始,学育儿那么多年,我们却恰恰把最根本的忘记了,孩子那些“不好”的话和行为,就是在求助。

他们不是在找麻烦,他们深陷麻烦!


想想我们当年怀孕时,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平安健康。我记得第一次去照B超,只有一个心愿,我未来孩子的手指是全的,可以一共是10个。

而在后来漫长的日子里,我们却渐渐忘记了当初最朴素的爱。

你比成绩重要,这么显而易见的道理,我们却要很努力才能让孩子知道,因为我们日常做的真的太少太少了。

2

你的烦恼,我会听!

我有几个忘年朋友,都是在这边留学的十几岁孩子。经常他们会和我分享一些烦恼,我每次和他们聊完,就会说,你也可以把这些想法和你爸妈聊聊。

每个人无一例外地和我说,不和他们聊天了,反正说来说去,他们也不会听我说,总是老三样,饭吃了吗?游戏少打一点,学习努力一点!

这句“反正”,透着多少的失望。

这是搜到的截图,就是今年5月份的帖子。一个小学生发帖询问,想自杀怎么办?

为什么,孩子的烦恼需要在网上发泄?又是为什么,连想“自杀”都是在网上求助?

孩子天然就是和父母亲密的,这一点我们读者中小月龄的父母深有体会,现在每天最大的烦恼都是在问我,孩子粘我怎么办?

可是,是怎样一步一步让孩子再也不想和我们聊天,不想听我们说了呢?

因为孩子从来未真正被看见!

当年都是学过“共情”,都是学过“同理心聆听”,可是后来都变成了,“我不要你觉得,我要我觉得,妈妈现在觉得你该XX”。

美国一个预防自杀的公益组织,下面这张海报曾经让我触目惊心,只是通过聆听,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度过很多危机,哪怕是非常严重的事件!


孩子找我们的时候,郑重其事地对待,哪怕现在我们的确忙,和孩子解释,约好时间,而不是敷衍。

和孩子对话时,眼睛看着他的眼睛,双手不要环绕胸前,握着孩子的手或者勾着他的肩,身体前倾。

听孩子说的时候,咬住自己的舌头,多听多听再多听,不要急着给解决方案,不要急着去判断,这点小事有啥。

孩子,哪怕是青春期的孩子,都还是孩子,他们都是情绪主导的。

先和孩子一起出气,“真的,太讨厌了!嗯,恨死了!烦死了!”,情绪发泄了,理智回归了,我们就有机会教育引导。

不要害怕没能第一时间教育孩子,要害怕的是,当你想教的时候,孩子已经不听了。

3

没事,父母在!

每次类似的新闻下面总会有这样的留言:


现在的孩子太娇气,太玻璃心,心理承受能力差,是不是挫折经历少了?是不是骂少了?

我每次听到这样的言论,就会好害怕,也会好难过。

多少年过去了,我们仍然抱着那套,“不打不成材”的理念,哪怕这些都是我们当年非常不喜欢的。

“挫折教育”,从来不是人为制造挫折。更不是制造越多越大的挫折,孩子的逆商就越高。

恰恰相反,我们需要帮助孩子的是,从小打造“修复力”。

自杀,都是一刹那的,就是那一刻真的觉得过不去了,而“修复力”就是那个刹那的暂停键。

什么是修复力?

就是在最黑暗的时候他还能看到的那一丝光亮;
就是当他说出“生而为人,我很抱歉“时,耳边却能响起,“你是我的心头宝”;
就是当他觉得“人间没意思”的时候,还能想起某个人、某件事,一下子觉得“人间值得”。

这是今年贵州一个女孩自杀时留下的遗书,她说,“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。妈妈对不起,这是我的决定”👇


我看到这张图,一下子眼泪就出来了。

我从小到大,最最感激的就是父亲对我说的那句话:

爸妈呢,都是工薪阶层,别的靠不上,但如果你真的哪一天混不下去了,记得回家。家里为了你特地加菜是做不到的,但多你一双筷子总是没问题的。

这句话在我后来的很多人生至暗时光给了我无数力量,让我明白,哪怕外面所有人都觉得我“烂成稀泥”,我仍然有活下去的理由。

因为有人觉得我很珍贵,那是我的父母。

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?孩子,没关系,你有个温暖的家,有很爱很爱你的父母,这就够了!


独立,并不是时间到了就把孩子推出家门,而是在从小到大的经历里,让孩子感受到很多很多的爱,积攒很多很多的勇气,自己去推开走向社会的大门。

在一个孩子心智还没完全成熟,还没建立一个全面价值体系时,让我们成为他“人间值得”的理由。

4

生和死,是这么回事

儿童自杀呈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,这也是在提醒我们,要从小重视生命教育。

我们有没有认真和孩子谈论过“死亡”?
又或者当孩子问“死”是什么时候,你总是含糊其辞说,睡着了?

“死亡”这个话题是很沉重,但躲避是最差的教育方法。因为如果我们不主动谈,那么现在的孩子自有自己获取信息的渠道,很多很多。

不要让孩子以为“死亡”就是动画片或者某些书里这样的:奥特曼没电了但不一会就会复原;海绵宝宝被压扁了还能再站起来;高楼跳下去可以像小鸟一样飞,或者会被树枝接住的。

不要丢给孩子一台手机、一个ipad就完事了,不要随便什么书买回家就完事了,父母需要把关,需要和孩子一起讨论里面的内容。

这些都是为人父母的责任。


与此同时,更要主动和孩子谈论生和死。

提供更加具象的身体到底发生了什么,“死了就意味着再也不能呼吸、吃饭、走路、说话了”。

告诉他们“死亡”对周围人意味着什么,“一个人死了,活的人都会很伤心,因为再也见不到自己心爱的人了”。

也告诉他们“生命”的意义,“每个人都会死去,但每个人死后留下的财富是不一样的。有一些人死去后,大家都会一直惦记着,因为他生前帮助了太多的人。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每一天,好好地过,不辜负我们这辈子”。

没有死,就无法凸显生的可贵,倘若人不知道自己会“失去”什么,自然就不懂得“珍惜”。


5

心理,也是会感冒的

已经篇幅很长了,想了一下,这一点还是要写出来。

我们从小就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,我们会告诉他们,生病了说明身体要休息,感冒好了,我们抵抗力就会更好。

但几乎很少会和孩子提及,心理也会感冒。

现在青少年抑郁发病率在上升,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,让孩子明白,心里那种“不舒服”,是可以求助,可以诉说的。

去B站搜一下,很多很多关于抑郁的主题,而视频作者和下面留言的大部分都是95后、00后。


一方面,我挺感触现在年轻人的互助自救意识,但另一方面,我想大声疾呼,不要把这么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都让位于互联网。

从小,和孩子谈论情绪和感受,允许孩子的情绪发泄,不要总是强调“正能量”,要正视“负能量”的存在。

不要总是觉得,“给你好吃好喝,供你读书,小孩哪有什么烦恼”,要让孩子明白,心理不舒服,和身体不舒服是一样一样的。

心理感冒了,有时,可以扛过去,就像小时候大哭一场,父母哄哄就好了;有时,扛不过去,就像我们生病太厉害。就是需要吃药看医生。

但没关系,父母会和你一起面对,就像小时候无数次你发烧到小脸蛋通红,守在你床边那样。

心理健康这话题,我们父母需要先重视;心理咨询这件事,我们父母先不要排斥。


“如果养育一个孩子靠的是整个村庄的支持,那毁掉一个孩子整个村庄也脱不了干系”。

今天,我们可以去谴责,谴责环境,谴责制度,谴责老师和家长,但不要忘记了,我们每个人也是这个村庄的一员。

不要每一次都只是热搜,只有情绪的发泄,让我们每个人都睁开眼睛去注视未成年人问题背后的原因。

是的,有的也许暂时无法改变,但有的,行动和改变就在我们每个人手上。

永远不要觉得这件事离我很远,因为社会是一张网,我们每个人都在其中;

永远不要觉得这个世界不会好了,因为成人是镜子,反射的就是孩子眼里的世界。

很多事情,“永远”没有那么远,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进步和改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。

===

今天这篇写的我太耗神了,就不和大家叨叨叨了。微信改版了,大家记得“星标“公号,这样才能不错过每一次的推送。

上周SmartGames价值千元桌游大礼包获奖者是微信ID:dans,手机尾号:0885,奖品已经在路上了。

最近开通了视频号,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,找我来玩。
让更多家庭看到
没人可以置身事外👇
Modified on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